北京11月29日电 (记者 张素)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(ITER)计划实施已有10周年,中国科学技术部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“ITER十年——回顾与展望”研讨会。根据计划,ITER将从2026年开始运行。
受控核聚变获取能量的原理与太阳释放光热相同,因此被形象称为“人造太阳”。ITER计划的目标是通过建造反应堆级核聚变装置,使“人造太阳”成为现实,继而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。
ITER国际聚变能组织于2007年成立,作为该计划成员,中国陆续承担了18个采购包的制造任务,并在研制过程中取得重大突破,解决了一系列聚变工程关键技术难题。
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说,在中国参与ITER计划的带动下,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共部署119个项目,共计安排经费约40亿元人民币。如今,中国在核聚变领域处于与国际同等甚至某些方面领先的地位。
根据ITER计划部署,2007年至2025年为建造阶段,2026年至2037年为运行阶段,2037年至2042年为去活化阶段,预计在2050年左右实现核聚变能商业应用。
“我们在参与建设ITER的同时,也在运用全新的技术和材料去设计下一代大型装置。”罗德隆说,目前正在对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(CFETR)开展前期研究。
据介绍,中国已先后建成并升级改造了中国环流器二号A和“东方超环”(EAST)。前者是中国首个带偏滤器的大型托卡马克聚变研究装置,后者是世界首台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。(完)
责编: